为什么我们很难宽恕出了自己以外的一切? | |
发表时间:2025-07-11 阅读次数: | |
相对于原谅别人,原谅自己确实要容易得多。这不是一种错觉,而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学现象,叫作“自利性偏差”,也叫作“自我服务偏见”,即人们在加工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归因偏见,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绩时,会把主要功劳归功于自己,而做了错事或者失败之后,却会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这种根植于我们基因中的“甩锅”现象,是人类最强有力的偏见之一。 在加拿大,曾有心理学家针对人们在婚姻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偏见做过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有91%的妻子认为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食品采购工作,但只有76%的丈夫同意这一看法。因为这种偏见的存在,导致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大脑会下意识地夸大对自己的有利信息,而忽略对自己的不利部分,就像前面案例中的泰安和晓泉,两个人都认为自己在这段感情中的付出比对方多,自然不会原谅对方的一点点“忽视”与“背叛”。所谓“爱之愈切,伤之愈深”,就是这个道理。人们不能总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而不断地怨天尤人。宽于待己,严于待人,最终只会使你失去去爱、去体味生活的能力,失去被爱、被接受的权利。 太原心理咨询成向东老师要告诉你的是,不要偏执于自己的感觉。有时候,欺骗你的正是你的感觉。人们总是以设想自己的方式去设想他人,总是受“先入为主”这一原则的左右,把最初得到的印象看作明媒正娶的正室,而把后来的印象作为偏房,这正是犯错误的开始。 由于错觉总是首先来到,真相于是很难有立足之地,这样偏执的结果留给自己的往往是挫折和痛苦。为什么我们不能试着“以恕己之道恕人”呢?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原谅、宽恕似乎是一种属于道德层面的东西,但原谅不等于放下,宽恕不等于和解,一句轻飘飘的“没关系”并不能终结所有的怨恨和伤害。实际上,宽恕不是让我们捂住心里的伤,去扮演一个圣母的角色,而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种能力,也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必要手段。 |
|
上一篇:如何提升你的“运气”,斯坦福教授教你三招 | |
下一篇:【心理测试】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