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 “我知道应该早睡,但就是忍不住熬夜。”
- “我明白要控制情绪,可一遇到事情就爆发。”
- “我清楚运动对身体好,但就是坚持不下去。”
为什么"知道"和"做到"之间,似乎总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距离并非单纯由认知决定,而是涉及我们的情绪、潜意识、行为习惯、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本文将从认知与情绪、意识与潜意识、行为惯性等三个层面分析这一现象,并结合心理咨询的案例,探讨如何缩短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
一、认知与情绪:
理性上知道应该做甚至如何做,感性上却做不到,或迟迟没有开始行动。 人的大脑的两个系统: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人类大脑有一个“快系统”,它是情绪化、直觉,特点是来的快,没有任何准备;另一个“慢系统”,它是理性、逻辑,特点是来的慢,有准备,比如深思熟虑。 “知道”显然属于慢系统,它能分析利弊,制定计划;“做到”却常受快系统影响。情绪、冲动、即时满足感等会干扰我们的行动,让我们难以做到。
解决方法:
(一)觉察自己的情绪:识别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需求,比如焦虑、孤独感、烦躁、无奈等。
(二)替代满足:用更健康的方式满足相同需求,比如用每日冥想练习替代刷手机缓解焦虑;用运动来释放压力,增强内心力量感等等。
二、意识与潜意识:你以为的“知道”,可能只是表层认知。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许多行为受潜意识驱动,而潜意识往往与意识认知冲突。意思是你以为自己知道其实是不知道,听着似乎拗口,
解决方法:
(一)探索潜意识信念: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会通过自由联想、梦境分析等方式,发现阻碍来访者行动的深层原因,潜意识意识化。
(二)认知重构:纠正不合理的认知,用新的积极信念替代旧有模式比如“亲密关系并不意味着失去自由”。
三、行为惯性:习惯的力量远大于意志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习惯是社会的大飞轮”。 我们每天40%以上的行为是自动化的,娿叫自动化思维,而非理性决策的结果。
解决方法:
(一)微习惯策略:从极小改变开始,比如从每次吃一块蛋糕,改成只吃半块蛋糕;或者每天只做1个平板支撑,降低行动阻力更易行动和坚持,也是对原来不动这一习惯的改变。
(二)环境设计:减少触发坏习惯的线索,比如换一条不经过甜品店的路。
总结一下,打破“知道却做不到”的魔咒的方法:
1. 接纳情绪,而非对抗:承认“做不到”背后的心理需求,而非单纯批判自己;
2. 从潜意识入手:通过心理咨询、正念冥想等方式,觉察并改写内在模式;
3. 利用行为科学:用“习惯叠加”(在旧习惯后加一个新动作)、“即时奖励”(完成小目标后给自己积极反馈)等方法强化行动。
需要说明的是“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不是懒惰或无能,而是源于人们心理运作的复杂性。真正的改变,需要认知、情绪、潜意识和行为的协同调整。 正如荣格所说:“除非你让潜意识成为意识,否则它会主导你的生活,而你会称之为命运。”,而打破“知道却做不到”的魔咒,你的所谓命运就会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