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绝对控制权”的渴望源自恐惧或许,你也曾有过类似的体验:对身边的人和事有着严苛的要求,一旦有人违逆了你的意愿,逾越了你所制定的“规范条章”,你就会觉得烦躁和愤怒;强迫别人接受你的意见,或希塑别人能按照你的想法做出改变;与别人意见相左时,不厌其烦地想说服对方。
以上种种,体现的都是人的控制欲。心理学家认为,强烈的控制欲,源自人们内心的恐惧。尤其是那些盼望着能拥有“绝对控制权”的人,可能是因为曾在过往的某个人生阶段经历过“失控感”。这种糟糕的体验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恐惧的种子。
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主角谢尔顿是个不折不扣的控制狂。他不允许室友随意调整公寓的温度;不允许别人随意坐他的专座;室友上厕所的时间必须按照他设置的时间表来进行;朋友们必须按照他的喜好来订餐;玩游戏时,别人必须听从他制定的游戏规则…
谢尔顿爆棚的控制欲,源自他天生的怪性格,也与他的童年经历息息相关。他的哥哥及姐姐性格顽劣,从小喜欢捉弄他。每当被恶作剧,谢尔顿心里对失控感的恐惧便又多了几分。往后的人生中,他拼命寻找“控制”,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有过失控体验的人对安全感的需求比旁人更强烈。为了避免失控感再次降临,他们不惜付出种种努力。为了改写过往的伤痛记忆,他们无时无刻不盼着获取足够多的控制。比如,那些童年成长在混乱无序的家庭环境中的人,成年后为了补偿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难,他们往往会追求身边的人和事都能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极其讨厌改变。掌控能带给他们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感,让他们相信可怕的“失控感”水远不会降临。
这份恐惧背后,归根结底是安全感的缺失造成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剖析了人类的需求,依次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安全的需求连接起生存需求和精神需求。马斯洛将心理上的安全感定义为“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安全感严重匮乏的人浮躁敏感疑心重,所有这些思想及情绪都会加重恐惧或者焦虑的心理状态。于是,他们会变本加厉向别人施加压力。
这又印证了心理学上的另一种说法“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一旦你感觉到“对所关注的人和事的掌控感慢慢丢失或者被剥夺”,你心里的不安全感就会越来越强烈,控制欲因此越来越强。所以很多恋爱关系中,一方会拼命想要控制另一方,不过是因为他害怕失去。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喵喵与亮亮是一对感情甜蜜的情侣。但是喵喵过度的索取与依赖却让亮亮越来越难以忍受。关于亮亮的一切,喵喵都想知道,且试图牢牢掌控于手中。喵喵强烈的控制欲,或许来自不好的童年记忆,或者来自曾经惨痛的情感经验,又或许与亮亮在这段感情中曾有过欺骗行为有关。总之,为了摆脱那种失控感,为了能将亮亮更好地“羟”在自己身边,喵喵变得越来越过分她不允许亮亮和其他女性朋友有任何的联系,并因此哭得声泪俱下,以死相通。她放弃工作,根不得24小时监督亮亮,不给他做处的空间。她甚至在他们的卧室中安装了隐形摄像头,监视着亮亮的一举一动。亮亮发现这一点后,压抑的情绪酮间爆发。他执意要和喵喵分手。这一次,无论喵喵怎样撒泼打闹、道德绑架,也挽不回亮亮的心…恐惧滋生了越来越多的控制欲。可越是追求绝对控制权,越容易陷入失控的危险中。在患得患失的心情中,我们对“失控”更为敏感,并人为地放大失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又因为害怕出现想象中的坏结局,我们很可能行为冲动,甚至失去理智。
你要清醒地认识到,几乎没有人能绝对控制周遭的人、事、物。任何一个环境中都藏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你唯一能做的是不断加强自我认知,努力平衡心态。接着,你需要试着去觉察你对绝对控制权的渴望是否正给你带来困扰。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觉察这些困扰。比如,想象自己正努力攀爬在高峰上,目标是云雾缭绕的山顶。每向前进一步,都要伴随着失控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问自己:“我是不是无法忍受这些?我究竟有多害怕这些?”如果你认为失控的原因都在于自己,而且内心极其恐惧的话,你的控制欲很可能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
专业人士建议,我们可以采用记录“自由列表”的方式来逐步摆脱这种病态的欲望。首先想象你正在拼尽全力地克服失控的恐惧,努力向着山顶攀爬。记录下你在这一过程中的情绪感受、浪费的认知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等,整理成份“自由列表”。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每当意识到你又在渴望绝对控制权,不妨拿出这份“自由列表”。依靠它来提醒自己:“过多的控制欲只会让我失去更多东西。”如果你正处于失控状态中,千万不要施加更多控制。这只会让你变得越来越糟糕。秉持顺其自然的心态,让整个人都松弛下来。慢慢地你会发现失控也没自己想象得那么可怕。它是人生的一部分,你完全能够和它和平共处。久而久之,恐惧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