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性心理

性心理

同性恋
发表时间:2023-11-02     阅读次数:     字体:【

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性心理障碍的一种形式,因为性的生物学本质是繁衍后代,这就决定了正常的性活动的对象应该是指向异型的。同性恋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同性恋不是中国特色。将同性恋问题医学化、进行疾病单元诊断的首先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中国历史文献中描述同性恋现象时并没有把它当作是“病态”。同性恋是精神疾病的观点在国外历史上曾统治了100多年的时间,但近几十年来,经过对同性恋进行大量科学研究,这一观点已被否定,故DSM-Ⅲ和ICD-10已将同性恋从疾病分类中删除。《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不再笼统地把同性恋认定为“精神障碍”(或称“心理变态”“性变态”),似在个体对自身性取向的认同或应不良时才认定为精神障碍。

近年来,对于同性恋是否属于精神障碍这一问题有着激烈的争论。1974年4月,美国精神病学会认为,同性恋者的性兴趣主要指向同性,他们既不为此而苦恼,也不希望改变这样的性定向。同性恋本身并不是精神障碍,不应归于疾病的诊断范围,而属于“性定向障碍”。到了1980年,《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已不再包含同性恋这一诊断术语。

至今,还没有一个理想的同性恋的定义。有人简单地将其定义为: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任何行为。但单从这个定义不能判断出引起这种行为的动机。有些同性恋仅是暂时得不到异性,而另一些则是为了摆脱孤独无聊或出于好奇心。同性恋行为也可发生于许多青少年,他们将这种行为作为发泄强烈的性欲的一种方式。

Thompson认为,同性恋不是一个临床疾病的名称。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同性恋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正的同性恋对异性存在恐惧心理,害怕承担成人的责任。同性恋是企图从现实中逃脱的一种表现。

Lado认为男同性恋可见于以下5种情况。

1.得不到女性。

2.偶发性同性恋:呈一过性和散在性发生,多见于青少年。

3.青春型精神分裂症行为紊乱的表现之一。

4.同性恋行为是针对性的好奇的结果,他们希望改变一下性的体验。

5.代偿性同性恋:害怕异性,又无力抗争,是一种适应性反应。

其实,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划分并不都是绝对的。在绝对的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区域。分布在这一区域的人们或多或少地同时具有同性和异性性欲。Kinsey及其同事根据心理反应和性欲行为,将这条连续的性欲谱分为7个类型。

0型:绝对异性恋。 50性偏离的心理治疗 379

1型:异性恋为主,偶尔有同性恋行为。

2型:异性恋为主,常有同性恋行为。

3型:异性恋和同性恋行为均等。

4型:同性恋为主,常有异性恋行为。

5型:同性恋为主,偶有异性恋行为。

6型:绝对同性恋。

有人称 12型同性恋为“机遇性同性恋”(facultative homosexual);、4型为“双性恋”(b- (sexual);5、6型为“专一型同性恋”(obligatory homosexual)。

同性恋者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有强烈的性兴趣。这种情感是自发的。有些人对同性具有深厚的情感,但从未出现同性恋行为,即所谓的“精神性同性恋”。这可能是由于强烈的社会性恐惧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之故。

(一)流行病学

同性恋活动可见于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很大差异。福特(Ford)和比赤(Beach)研究了世界上76个民族,发现:认为同性恋活动是正常的并被社会所接受的和禁止同性恋行为的民族都占一定的比例。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北非的一些地区,男性同性恋活动比较普遍,但这种同性恋对异性的关系没有妨害。在美国的摩哈比族印地安人中还发现了女性绝对同性恋。即使在那些严格禁止同性恋行为的国家和民族,也有些人在秘密地进行同性恋活动。

由于不同的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截然不同,造成对同性恋的流行病学研究极为困难。首先,由于语言障碍、社会禁忌以及对研究者不信任等因素,使跨文化研究不能获得较准确的统计数字。其次,不同的研究者对同性恋有不同的定义,如有的学者把同性青少年在一起玩耍也看成是同性恋,而另一些学者所述的同性恋是同性之间发生性行为者。

金赛通过与5000多人的交谈对美国男性白种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7%的男性至少有一次明显的同性恋行为,并达到性高潮。这里面有青少年,也有老年人。金赛的调查结果包括青少年偶尔发生的一过性的同性恋行为。另有人发现,美国男性白人有10%于16—55岁有过至少3年的专一性同性恋史,约13%可能是潜隐性同性恋。他们尽管没有同性恋行为,却对其他男性有色情反应。

金赛对美国妇女的对照研究发现,未婚女性同性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已婚妇女,但低于男性。在20—35岁,有过专一性同性恋史的占未婚妇女的2%~6%,但仅占已婚妇女的1%以下。有人报道,约28%的妇女在一生中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同性恋行为或同性性兴奋,其中13%达到性高潮。

金赛的报道代表了至今最为广泛的流调资料。许多欧洲人也做了调查,其中大部分的结果与金赛的发现相一致。Romer研究了60例荷兰大学生,结果:约2%为专一性同性恋,4%为双性恋。Hirschfeld调查了3665名德国男性,2.3%为专一性同性恋,3.4%为双性恋。Friedeberg研究了近 500名西德男性,发现 23%于青春期后有过同性恋行为。Giese研究了德国北部的3885名男大学生和831名女大学生,发现19%的男生以及4%女生曾有过明显的同性恋行为,但他们的这些行为大部分发生于12—18岁。而在调查的前1年内,仅有3%的男生和1%的女生有过同性恋行为。Schofreld调查了英国1873名未婚青年,发现在15—19岁这一年龄组男女同性恋的发生率几乎相等。

(二)发病原因

同性恋发生的原因至今还没有肯定的学说。一般认为导致发生的原因如下。

1.遗传因素 有人发现同性恋者在同卵双生子中远比异卵双生子中多见。

2.童年的特殊教育经历 童年时所处的环境和对人物的接触,使儿童发生了角色混乱。

3.教育方式不良 例如有的家长出于某种目的,让孩子经常穿异性的服装,装扮成异性,或者家庭中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严格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抑制了异性爱的发育,甚至对与异型交往产生了恐惧心理。同性恋者在童年期受到这些教育后,便会表现出一些同性恋的迹象,但这种种迹象是模糊的、不自觉的,到了青春期性生理发生变化的时候,情况便迅速恶化,开始对同性产生好感,而对异性毫无兴趣,甚至厌恶,进而发展成同性恋。

4.精神病理学因素 尽管已有大量的文章和书籍描述了同性恋的人格,但没有任何理由表明同性恋的精神动力学结构比异性恋者特殊。在同性恋者中同样可见各种精神疾病。虽然神经症性人格障碍较异性恋者多见,但这种情况不一定都是同性恋本身所造成的。社会上一般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同性恋者受到歧视、嘲笑和排斥。在这种背景下长期生活很容易出现焦虑和不安定感这些类似神经症的症状。如同异性恋者一样,同性恋者中的人格分布也是相当宽的。无论是怯懦、被动、裹足不前的被动型人格,还是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和事业心的主动攻击型人格;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戏剧性的癔症人格还是刻板的强迫型性格;真正的无神论者还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反复扰乱社会治安的反社会型病态人格还是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遵纪守法的良民百姓都可见到。

总之,同性恋可能不是某一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由以上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关男性同性恋基本的精神动力学模式有很多描述。主要有如下一些观点。

(1)由于女性没有阴茎,对男性表示羡慕和嫉妒,而男性害怕失去自己的阴茎,无意识地出现阉割焦虑。久而久之,对所有的女性感到恐惧和痛恨。也有人认为,阉割焦虑是对具有诱惑力的母亲的乱伦愿望的压抑,以及害怕父亲报复的结果。

(2)男性同性恋者在儿童期受到母亲的控制和占有,而母亲的态度十分恶劣。于是在潜意识中,象征性地认为阴道内长有牙齿,因而对异性,尤其是异性性行为极为恐惧。

(3)同性恋者所爱的对象是他(她)本人自恋色情的扩展。即同性恋者寻求与自己类似或被理想化的自身。

(4)同性恋者把自己认同于母亲的身份。原因在于母亲付给自己的爱最多,或者把母亲当作家庭中力量的象征。

上述这些模式出自不同的学者,有的相互矛盾。然而,在这些精神分析理论中,无疑会有1~2个可用来解释男性同性恋,尤其是对于那些专一性同性恋者。至今还没有发现任何同性恋者所特有的精神动力学模式。

同性恋者一般对异性存在恐惧心理,并采取回避的态度。但也并非全部如此。有些第3、4型同性恋者具有异性性欲和功能。他(她)们在与异性性接触时并不出现焦虑,可与异性达到充分的性满足。

临床上常可见到这样的事实:许多男性同性恋者之所以迷恋于同性性对象是由于在儿童期与他所喜爱的兄长或朋友发生过性的关系,从中得到性满足,并反复地受到加强。弗洛伊德也认为:古希腊之所以男性同性恋那样普遍,可能是由于希腊的儿童都是由男奴隶哺育的结果。

(三)临床表现

同性恋者将性欲指向同性,所得到的性满足与异性恋者基本相似。亲吻、抚摸、相互手淫(手或身体摩擦)口-生殖器性交(舔阴与含阳)、刺激乳房(女性)以及肛门性交(男性)等都

,是常见的同性恋行为。有些人喜爱一些稀奇古怪的性交方式。少数女性同性恋使用人工阳具进行性刺激。

通常将同性恋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并认为男性被动型和女性主动型同性恋是真正的同性恋,他(她)们在身心方面有极大的变态,厌恶异性,以同性作为性活动的对象;而另一方则比

较正常,是从属的。其实,这种划分是不符合实际的。大部分同性恋者既是主动型又是被动型

的。尽管他(她)们各有自己的偏爱,但大部分不断地更换各种变态的性交方式,交替地充当主动和被动的角色。或者所充当的角色随不同的性对象而改变。

男性同性恋者性活动的对象一般比较广泛。其原因可能有:①由男性本身的精神动力学模式所决定;②受到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同性恋活动一般都是秘密进行的。一旦暴露,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并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因此,一过性地与某些性对象接触要比与某一人维持长久的同性恋关系危险性小得多。

酒吧间、公共浴室、小汽车、街头巷尾、公园、茶馆通常是同性恋联络的地点。他们的幽会通常不留姓名,有的甚至互相不让见到脸面。有些男性对这样的接触具有巨大的冲动性,仅在一天或一个夜晚便会发生10多起同性性交活动。这些人冒着被逮捕的危险,对同性进行持续不断的挑逗和调戏。冒险使有些人感到很兴奋,却使另一些人担心,有的反复地受到法律的制裁。

有人认为,所有寻求同性恋行为的男性都是绝对同性恋者。其实并非如此,Humphreys对参加活动的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54%已经结婚,与妻子儿女共同生活。这些人总是小心谨慎,表面上道貌岸然,经常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约40%为天主教徒,只有约16%没有加入宗教组织。在这些同性性活动中只有38%符合金赛的第5、6型的标准,24%可归为第3、4型,其余的38%自称是异性恋者。

乱交现象在同性恋中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绝对。越是情感比较成熟的同性恋者,越是希望能与自己真心实意相爱的同性保持稳定的关系。但由于这种关系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大部分不能维持多久。一般于1~2年或以后同性恋关系中断。当然,也有一些保持多年稳定的同性恋关系,尤以女性同性恋者多见。

大部分男性同性恋者喜爱选择身材魁梧、肌肉发达的同性作为性对象。而被才智出众、成就显赫的男性所倾倒者也不乏其例。也有一些眷恋于某些男性的女性性格、文雅的风度和华丽的衣着。同性恋者很少选择幼童作为性对象。

(四)预防及治疗

青春期前是预防同性恋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对选择什么样的性欲对象还未形成清晰的概念。

预防首先要弄清孩子的家庭环境是否容易促使儿童发育成同性恋者。及时发现有同性恋倾向的儿童。对不能认同自己的性别或不能与同性伙伴建立满意的关系的儿童,要引起高度注意。发现了有同性恋倾向的儿童后,家庭要十分重视,及时处理,不可因孩子幼小而掉以处理的重点是改变不合理的家庭环境。让孩子适当地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亲长接触,使同性亲长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来。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并按照孩子的性别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孩子与异性亲长的感情,消除爱恨并存的矛盾心理。同时鼓励孩子与同性同伴建立良好关系。在这当中,父母亲的样板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同性恋一旦形成,治疗比较困难。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下。

(1)精神分析,每周4~5次。

(2)精神分析为主,配合其他心理治疗,每周1~3次。

(3)集体心理治疗。

(4)条件化技术:厌恶和加强刺激相结合。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阻止同性性行为,鼓励异性性行为。

动力性心理治疗(dynamic psychotherapies)强调增强同性恋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上述方法对男性和女性同性恋者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效果决定于①同性恋者本人的动机:主动求治者效果较好;②年龄:35岁以下的疗效较佳;③既往有过异性性行为或性反应者较无异性性行为或性反应者为好;④新近发生的同性恋活动疗效佳;⑤事业心、进取心和攻击性比较强的男性以及温柔贤淑的女性疗效和预后良好。


 
上一篇:性施虐与性受虐癖
下一篇: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类型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