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性心理

性心理

自恋癖
发表时间:2023-12-01     阅读次数:     字体:【

自恋癖(narcissism)也称自恋症、影恋或那喀索斯症,指个体热恋自己身体,对自己有强烈性欲求的状态,是一种以自己为性爱对象的性偏离。人们对自恋癖的研究有100年左右的历史,蔼理士是最早涉及有关研究的人,他在19世纪末就发表了一个病例研究,其后弗洛伊德等人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广泛探讨。自恋癖的存在是很古老的,在文学著作中很早就有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希腊神话中有关那喀索斯(Narcissus)的故事。那喀索斯是河神和仙女的儿子,美貌出众。女神厄科向他求爱,遭到拒绝,后幻化成为回声女神。诸神因此对那喀索斯不满而对他进行惩罚,使他爱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而死(有说自杀),成为水仙花神。那喀 索斯症(narcissism)后来也就成了自恋症的标准名词。

自恋癖者很罕见,但据说在西方国家近年来有自恋癖人格特点的人日趋增多。

(一)发病原因

自恋被很多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一种无性定向的自动性恋类型,是个体内在性欲自发显现的某种形式,与性梦、性幻想以及手淫等是类似的。弗洛伊德等认为自恋是同性恋的发展阶段,或是性本能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此类认识有其合理的一面,即自恋有一定的生理 或正常心理背景。

人应当自爱,不自爱则是社会上公认的一种不正常状态。但当自爱中有过强的性欲成分时,就不正常了,就成为一种性偏离。在现象上,自恋癖与同性恋有明显的可比性,其性爱对象都是同性,只不过性对象一个是本人,而另一个是其他同性成员。据研究资料,不少同性恋者可兼有自恋癖,如某些同性恋者仅爱恋与自己长得相像的同性成员。这提示自恋癖形成的原因可能与同性恋有一定交叉,或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性恋的基础。

可能产生自恋癖的原因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心理和环境因素。按弗洛伊德的说法,似乎某些儿童把自己与异性尊亲认做一体,就会有自恋癖倾向。这提示父母对子女,尤其是父亲对女儿、母亲对儿子的过分亲昵、宠爱,对自恋癖发生有重要意义。儿童期的不合理教养是多种行为异常产生的重要原因。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赞美、宠爱自己的孩子,使其从小就认为是最完美、是无可比拟的,常是形成自恋癖的基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是社会的主体,独生子女普遍受到父母的过分宠爱,要警惕有关情况的发生。孩子缺少异性和同性伙伴也会促使自恋癖的发生。单亲家庭或亲子关系紊乱在自恋癖的形成中也有重要作用,单亲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和亲昵可以是富含性内容的,常可使孩子产生与尊亲认同的意识或潜意识。另外,在父母关系破裂的家庭里,尊亲对对方的怀恨和不满常可使孩子觉得他人都不可爱,都是自己不宜接触的对象,从而促使自恋癖的发生。个别成年人的自恋癖形成可能与创伤性性经历有关,如在与性伙伴的交往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难以克服的问题,受到了精神上或肉体上的重大打击等,可使患者丧失异性恋或同性恋兴趣,成为自恋癖者。自我赞美是自恋癖的突出特征。

(二)临床表现

自恋癖者的性欲对象是自我,通常表现为影恋,即对当时当地的本人有强烈的性欲求,把自己或自己的镜像作为性行为对象,也有以过去的自我、未来的自我或理想化的自我作为性对象的病例。

自恋癖者对异性一般无性兴趣,对同性可有一定性兴趣,但必须是类似于自己的那一类同性成员。其性行为多为手淫、性梦、性幻想等自慰性性活动,有时涉及同性恋或异性恋性活动,但并不爱恋对方,而是有极强烈的自我爱恋的潜意识,把性活动想象为是另一个自我在与自己发生性关系。自恋癖者通常拒绝婚外性关系或可能损及其名誉和身体的性关系,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爱恋是极其强烈的,对他人的爱恋只是附带的,故在社会生活中,此种人常表现爱情专一,不会涉及桃色事件。

自恋癖者多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趋向,在人际关系中表现损人利己,处事极端化。他们通常自我夸大,十分自负,常幻想自己容貌绝伦,才华横溢,能力超人等。情感上一贯较冷漠,不关心周围事物及他人,只注意自我显示。在遇到批评、挫折或失望时,表现震怒、自卑和羞惭,常有过激反应或抑郁反应。他们在情感和内心世界中有孤芳自赏的心境。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自恋癖的诊断比较困难。如有长时间沉醉于自我体象欣赏和大部分的性有关情绪被自我赞美活动所替代等情况可有助于自恋癖的诊断,尤其是当自我赞美为一贯性的,并成为各种活动中心时,一般可以明确诊断。然而,由于不少病例可表现为性情绪隐蔽,性活动缺如,加之自我赞美的现象又并非自恋癖者所独有,许多人都可能或多或少有一些,这无疑为自恋癖的诊断增加了难度。但一般地说,成年人的自恋癖诊断还是不大困难的,这种人通常没有自动追求性配偶的内在驱力,对自己的身体及内心等均有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夸大性自爱,不容他人指出任何缺陷,即使被迫与性对象接触,对对方也十分挑剔,故这种人一般均为独身。

自恋癖有时需与性厌恶相区别,后者对性活动反感,但没有对自己的无限赞美和性欲望。社会上的某些极端个人主义者,其中有一部分实际是自恋癖者,他们的性生活也是自私的。但那些以家庭为自私单位者并不是性偏离,其与性配偶的关系可以相当好。虽然自恋癖有时可与某些同性恋相交叉,但典型的自恋癖并没有对同性性伙伴的爱恋,而且多为洁身自爱型人格。自恋癖也并非禁欲者,他们只是对别人没有性欲,而禁欲者对他人有性欲,只不过是通过自我克制加以回避罢了。

一般地说,无明显客观原因的独身主义者多少都有些自恋癖倾向,其中不少人可能是自恋癖者。

(四)心理治疗

自恋癖一般难以纠正,主要是由于确立诊断时,情况已相当恶化,有关观念和人格已基本固化,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性和拒医性。故防治自恋癖的对策应强调以预防为主,对儿童合理的教养和不过分宠爱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

儿童和青少年出现自恋癖行为,只要发现及时并经适当教育和环境调整,还是可以消除的。鼓励儿童参加集体生活,正确确立自己在集体和两性中的位置可纠正自恋癖倾向。对自恋癖者可试用某种集体心理疗法,原则上是引导他们退回到早年错误习得的环境,加以客观分析,并与参加这一治疗的其他成员相互交往,通过这些活动可控制和改善偏离行为。对那些有明显精神抑郁的自恋癖者,个别心理治疗可有较好疗效。以人道主义和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其认识个人人格方面的缺陷并鼓励其纠正,他们一般能够接受,而且他们的处境越是困难,其治疗效果越好。

惩罚对自恋癖的纠正是无效的,就其对社会安定的影响来看,处罚往往也是不适当的。但必要的批评是合理的,尤其是在某些自私行为损及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有关批评不仅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且可促使患者发生心因性反应,有利于心理治疗疗效的取得。当然,没有任何心理治疗措施的单纯批评或处分则应慎重,因有时可引起过激反应,出现某些伤人和自杀现象。


 
上一篇:手淫的方式
下一篇:易性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