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成长的困惑

成长的困惑

报喜不报忧真的是成熟吗?
发表时间:2025-10-29     阅读次数:     字体:【

“小时候总骗父母没钱,而长大后总骗父母有钱。”一个人在成年之后,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但即使心中有再多的委屈和无力,与父母打电话时依旧是风轻云淡、故作轻松。一句“我挺好的”,大概是所有人长大后都会说的一句谎话。但是,这种报喜不报忧,真的是成熟吗?

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用“报喜不报优”来保护父母,不想因自己的困境增加他们的焦虑和担忧,为他们原本就不易的生活增添负担。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决策的产生受到了自我防御机制的影响,我们担心对方无法接受“忧”所带来的问题和结果,如果我们将自己不好或者比较弱的一面展示出来,对方可能会批判,甚至羞辱,不会因为你的示弱而共情你的感受,只是一味从他们的角度来评判你。就像我们将自己的痛苦向父母倾诉,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但父母的指责和无力会让我们感到无助和内疚。我们不愿再面对曾经体验过的失望。于是,为了避免自己再次受到伤害,我们选择了对坏消息沉默,用好消息获得父母的欣慰与肯定。

如此看来,报喜不报忧不属于成熟,而是以趋利避害为目的,夹杂着无奈与苦涩的生存策略。报喜不报忧之所以会被认定是成熟,无法与脆弱的心理产生联系,是因为在决策中的证实偏差。证实偏差是一种心理效应,指的是当人们确立了某一个观点时,会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刻意寻找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的倾向。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在做出“报喜不报忧”的决策时,以自我认知和周围人群的相同行为作为证据,忽略因脆弱心理而导致趋利避害,从而将其看作一种有担当的表现。

太原心理咨询师提示:对个人而言,我们总是报喜不报忧的话,长此以往,肩上的压力越来越重,而且很可能变得孤立无援,感受不到身边的温暖。因为,每个人都认为你过得很好。我们会越来越不懂得如何表达真实的自己,只能压抑自己的委屈,就越显得特别孤单。这会对心理,甚至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

报喜不报忧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当你选择向一个人倾诉自己的苦痛时,就意味着对方值得你去信任,你不必担心因暴露自己的脆弱而受到伤害,而对方也能完完全全感受到你的信任。人生中的苦痛与无助不可避免,如果你一味地向对方展示优秀的一面,就会令对方产生不受信任的感觉,从而淡化彼此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注、被包容。当我们有能力去主动选择时,我们可以尝试着向他人表达完整的自己,哪怕是自己背后的伤。与我们最早建立亲密关系的父母更是如此。而且健康的亲密关系,才不需要“报喜不报忧”,而是愿意相信对方愿意且能够理解自己的情绪。

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十分有限,我们更应该以一种坚强且温暖的方式守护对方,而不是以爱为名义营造一种假象,使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小时候,父母是我们心中的盖世英雄;长大后,也许他们不再那么无所不能,但我们仍然可以与他们坦露生活或工作上的不如意,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指导和帮助我们。

家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避风港,快乐的事情一起分享,痛苦的事情一起分担。如果说和父母说出善意的谎言是成长,那学会真正地理解与包容才是真正的成熟。我们要学会报“喜”也报“忧”,掌握沟通的平衡,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与牢固。这样的相处,才会更有温度。

 
上一篇:没有安全感的背后是被抛弃的创伤
下一篇:过度依赖会迷失自我